▲ Eva邊落淚邊示範父親出院當日對她做的手語:皺眉並指着太陽穴表示思緒混亂。此手語的另一種意思是「知道」,故Eva以為他回答社工問題,未察爸爸曾萌死念。
▲ Eva說,父親當日曾打代表安樂死的「打針」手語說永遠不想上班,用頭撞向𨋢門,回家又用槌仔和剪刀傷害自己。Eva說有想過若重新送父親入院,「出到嚟情况繼續惡化要點樣?」
【明報專訊】患抑鬱症的聾啞清潔工人鍾志強,2020年出院不足一日後墮樓身亡。5人陪審團上周二(18日)一致裁定事主於精神紊亂下自殺。聆訊揭發院方在事主入院時因疫情未即時提供配對手語傳譯。事主獨女Eva說父親離世時她情緒幾近崩潰,花了3年時間為了還原事件,最終站在死因庭前,除了「同大家講聾人有呢個需要」外,亦希望社會更包容隱性族群,盼醫療制度改善,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。她亦盼天堂真實存在,父親能在天國安息。
明報記者 湯璧瑜
事主鍾志強(終年58歲)於2020年4月21日入住葵涌醫院,5月6日獲准出院,翌早被發現於寓所墮樓身亡。Eva為家中獨女,母親2017年猝逝時,Eva是應屆文憑試考生,因遭逢變故翌年重考,最終入讀語言學系,3年後父親自殺,她的學習計劃再度中斷。
女兒自責無阻止父親出院
「如果冇行錯一步 結果會否唔一樣?」
Eva眼中的父親不擅表達,但為了家庭辛勤工作,早出晚歸,十隻手指頭因長期洗碗而染上灰甲。她記得父親患病前積極樂觀,間中會參與馬拉松比賽,家中亦擺放了他轉職清潔工前獲得的最佳員工相片,「人係求生,想像唔到當時嘅佢承受緊幾大嘅痛苦而選擇結束自己嘅生命」。
她無法忘記父親在出院那天告訴她欲安樂死,爸爸用手指着太陽穴皺眉,表達思緒十分混亂。不過這手勢另一種解讀是「知道」,Eva因此無發現父親曾萌死念。她一度自責無阻止父親出院,「我都諗咗好耐,如果我冇行錯邊一步,個結果會唔會唔一樣?」 為了還原真相,Eva用了3年時間,曾與姑姐二人約主診醫生開會當面對質,兩人亦嘗試申請法援又碰壁。為了死因聆訊,姑侄兩人負擔6位數的訴訟費。這些年Eva一直控制情緒不讓自己發泄,至死因研訊日期敲定,重新翻閱醫療文件又再憶起傷痛,每晚都不能入睡,才發現自己一直未能放下。她自言性格內斂,不擅於面對群眾,但有感父親生前無法替自己發聲,為了找出真相,她決定面對傷痛,「不論誰對誰錯,只要將事實講出嚟就冇問題。」
手語結構不同口語 傳譯員角色重要
家屬在聆訊時爭議院方提供的手語傳譯服務是否充足、醫管局傳譯員的能力是否達標,惟陪審團的建議最終無觸及。任職註冊護士的姑姐Candy稱感到失望,直覺疑惑未解。另外,聆訊期間葵涌醫院主診醫生多番提及診斷事主時,以紙筆與他溝通。Eva說外界對聾啞人士的最大誤解,是以為用紙筆足以溝通。對某些聾啞人士而言,手語是他們的母語,但手語的句子結構與口語有異,而且某些概念如「妄想」無統一的手語,聾啞人未必理解。Eva強調,手語傳譯員對聾人發揮重要角色,最理想是找與病患者相熟的人士代為翻譯,相信溝通效果更佳。
未來或當全職手語傳譯 盼社會包容隱性族群
現時Eva尚餘一個學期便畢業,對未來是否要展開民事索償,她有點卻步,在法律層面而言,她覺得「可以做的事已幾乎做完」;個人而言,因着父母生前遇到的限制,她有意任職全職手語傳譯員幫助其他聾啞人士,希望社會更包容這批「隱性族群」,亦盼醫院制度和機制改善,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,只要「大家(對今次事件)有回應、有反應,我都會覺得係值得。」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