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13年10月,「龍耳」董事鄧肇中接受英文報章「南華早報」的訪問,談到了自己的成長過程以及香港聾人使用手語的情況,希望透過此訪問消除大眾對手語及助聽器的誤解。
請下載檔案重溫當時的訪問:
訪問內容是關於手語是聾人溝通的最有效方式,然而在香港卻被邊緣化和污名化,且有瀕臨滅絕的危機。
訪問中關於鄧肇中成長的重點︰
他在三歲時發燒,導致嚴重聽力損失。現年32歲的攝影師透過使用助聽器可以聽到六成的聲音,但仍然難以溝通。
在學校裡,他必須用眼睛看著老師的口型,才能聽懂老師的講解。但當老師背對著他時,他就很難理解了。
要有效學習,老師需要佩戴所謂的FM機,該機可以將講者的聲音直接傳輸到助聽器中。他被告知需要等待一年才能獲得FM機,但最終從未收到。
小時候,父母每天都和他練習說話。他現在仍在接受語言訓練。儘管有助聽器,但仍不能完美地聽到聲音。因此,當說話發音有點不準確時,同學們常取笑他。
由於小時候沒有學習手語,現在只能勉強應付。但是,他更喜歡使用手語溝通,因為當聆聽時,常會漏掉一些單詞。
他表示,政府提供的免費助聽器質素低劣。一個好的助聽器可能需要花費10萬港元,而政府提供的助聽器無法消除雜音。
報章還談及聾人學校及聾童學習的情況、手語譯者談及意大利米蘭1880年國際聾人教育會議的影響、社會福利署及公務員事務局回應等等。
在2014年1月,一間國際性的新聞媒體Audiology Worldnews (聽力學世界新聞)引用了鄧肇中的訪問,內容指出他自三歲起就有嚴重的聽力損失。在他成長的過程中,他被禁止學習手語。他說︰「和健聽學生一起參加中五會考。然後看到一群聾人在一個特別的房間裡參加考試,他們正在使用手語溝通。那時才知道有聾人社群的存在。」在他的學業生涯中,他是班上唯一的聾生。他說︰「人們認為助聽器是靈丹妙藥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」
鄧肇中並非個別例子。長期以來,政府的政策是將聽力受損的學童安排入讀主流學校。這種融合教育由1997年開始實施。此外,報章指出,香港普遍存在誤解,認為學習手語會影響聽力受損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。此外,輔助聽力設備的進步也促使教育工作者專注於教授口語溝通,而忽視手語。
香港大約有10萬聽力受損的人,其中9000人是嚴重聽力受損。儘管嚴重聽力受損的人通常能夠使用手語,但許多聽力受損程度較輕的人只懂得基本的手語或根本不懂手語。
請重溫當時Audiology Worldnews的報導︰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