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中央電視台 | 《心理訪談》 20240720 心手相連 舉“手”之勞

關於聾童是否應該學習手語的議題,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、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陳祉妍可以為聾童的家長、老師、醫生、言語治療師以及其他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意見。


以下是中央電視台於2024年7月20日播出的《心理訪談》節目的部分內容︰


嘉賓主持︰是不是他們(家長)一旦讓孩子學了手語,就意味著他們就放棄了讓孩子們張嘴說話的這個可能?


上海手語主播唐文妍︰只要這個孩子會了手語之後,就什麼其他語言都學不好了,他就只能用這個手語。但是,這個邏輯不是這樣的。你一旦發展出了一門優勢語言,你就可以通過你的優勢語言,去學習其他的語言。你首先得有一個自己的語言。


陳祉妍︰我覺得唐文妍這個提醒,其實是很重要的。因為人在成長中間,語言的溝通,對於一個人疏導情緒,非常重要。我們之前做過全國的不同類型的殘疾人的心理健康調查,會發現聽力殘疾的心理健康狀態,比其他類型會問題更多一些。其實這個很可能跟語言有關。就如果一個人在成長中間,比如說我很煩惱。那麼我們很多時候,去解除這個煩惱的時候,我們要表達出來,傾訴出來,先要有語言符號。然後,我還要能接收語言符號,那通過這種語言的溝通,我的情緒得到疏導。所以它是情商發展,很重要的一部份。那如果父母阻斷了孩子某個部份的,讓他少了這樣一個工具。他就有可能有時候就憋住了。我們會發現當孩子憋住的時候,這個情緒就變成一些身心的傷害。


唐文妍︰就像陳老師講的,就是這些孩子了。其實在聾人裡面,他還細分,比如說手語族的聾人,他就是說,我很少會用到我的口語,我基本都是在打手語的。還有一部份,叫作 “重聽人”(嚴重弱聽),他們其實身份認同更尷尬。因為從小可能,就像父母就覺得說,你必須要康復,你只能用口語,他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長大的,他可能跟父母聊天說,我想要跟你講一講,我遇到的事情,我不開心了,或者我被同學欺負了,或者怎麼樣。但是父母一聽,你這個音沒有發準,馬上打斷,這個話你重新給我說一遍,你這個字要給我咬準,那就不斷地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之下,就說他會感覺說,對於父母來說,我能不能說標準的普通話,比我開不開心更重要。


主持人︰對,其實父母可能更重視你的技巧、標準,但是你背後的表達的情緒和內心的活動,這個反而被壓抑了。


嘉賓主持︰聾人孩子的父母,他們一般到什麼時候,才可以接受?


唐文妍︰有的人一輩子都接受不了,講的這是一個很痛的事情。


陳祉妍︰對,其實對聾人的父母來說,可能父母要接受的是,我的孩子就是和別人不一樣。而且他遇到的困難,就會比別人多一些。那麼我們在普通人身上,我們每個人普通人,其實接受有一些事情都很困難。


詳情請點擊以下網址,了解更多的內容︰




2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